人们反感的是施恩索报,给了他人一点恩惠,就天天惦记着他人 什么时候感自己的恩。要是他人不感自己的恩,就恨死对方。这会令 人们怀疑施恩者是别有用心。如果施恩的人有强烈的目的,那么,这 种"恩"就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,本来很好的事情,被"索取"给破坏 了。 2006年夏天,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从波恩港出发,沿着 莱茵河开始了他的自行车旅行。 当他来到莱茵河沿岸的一座小镇投宿时,却被几名身着制服的察 拦住。警察说是受一个叫克里斯托的小镇之托来寻找他。来到警局不 久,杨立就接到从克里斯托打来的电话。在电话里,小镇镇长掩饰不 住欣喜地告诉他,要他回克里斯托小镇领取500欧元的奖金和一枚荣 誉市民的奖章--这是小镇历来对拾金不昧者的奖励。 原来,两天前杨立路过克里斯托的时候,将捡到的一个装有几千 欧元现金和几张信用卡的皮夹送到了市政厅,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俏 俏离开了。这次镇长希望他回去,他当然想都没想就推辞了.镇长问他 为甚麽,他回答说,施恩不图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。镇长想了想,问 杨立:你知道我们是怎样找到你的吗? 杨立说不知道,镇长告诉他,在他离开后,镇上的人们立即开始 打探这个善良的东方人的下落。由于镇上的人也只是听说杨立在沿莱 茵河旅行,连具体的方向都不清楚。小镇的警察局只好把对杨立面貌 的拼图电传给上下游两岸的十多个城镇的警局,发动了百余名警力, 这才把他找到。 听到两天来克里斯托小镇如此劳师动众的寻找自己,杨立很是感 动,也很不理解:既然自己都已经离开,还有必要如此大费周折吗? 如果不找的话,岂不替失主省下这笔钱吗?
|